路是家的方向,愛的歸途。有路就有暖陽,幸福的向往;路是通向繁榮的康莊大道。
可是,昔日的響水只有一條“斷頭路”名曰“東方紅大街”。說是大街,其實是一條小馬路。當時流行一句順口溜:一條馬路通兩頭,政府、車站、小碼頭,中間連著“小炮樓”。響水唯一的出口----204國道在灌河截然而止,如果要北上,須繞道灌南。
響水就像“一潭死水”封閉、落后,阻礙了那些血性的弄潮兒腳下的路。他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,有多么奇妙。
40年前,省級機關兩名年輕女干部來響水開會。晚飯后,在人民影劇院觀看前線歌舞團演出。領導把陪同的任務交給了我。我開心得好像一只快活的小鳥。然,散戲后,讓我顏面跌盡。一位女領導徑直朝招待所方向走去,我說:“哎,請慢點走,別走錯了路噢。”哪知,她隨口回了一句:“放心哦,50年以后,我也不會迷路的。”戲謔性的語言噎咽了我。于是乎,后脊梁一陣拔涼拔涼的。是啊,“文革”后的響水,百業待興,落后的小縣城只有一條路,哪會迷路呢。
1987年,一條巨龍在灌河上空騰飛。人民盼望已久的“灌河大橋”建成通車。時任江蘇省省長的韓培信、老省長惠浴宇專程回到家鄉,為大橋剪彩。那天,萬人空巷,涌向大橋,翹首盼望,歡呼和見證這一歷史時刻,從此天塹變通途。204國道縣城段東移北延,在原址上鋪筑了黃海路,打造了縣城的中軸線,地標路。
八十年代后期,縣城鋪設了第一條商業街----幸福路,是從縣醫院到第二中學的一華里路,在臭水溝上筑成的一條水泥路。響水人在改革的大潮中,開辟了門面房,開始形成一條街的服裝生意。后來的許多大老板,在這里淘了第一桶金。幸福路變成了致富路。
受其啟發,在縣城腹地又開辟了濱江路步行街。衣服鞋帽等穿著的知名大品牌,入駐本地,為響水人增添了斑斕色彩。
響水的路,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,拓展四方。
30年前,一名工程師來響水出差。我陪同逛街,在雙園路看到綠草如茵,樹木成行,鳥語花香的景象時,他感嘆道:“原來響水的路也這么美啊!”在號稱“金東臺,銀大豐” 的人眼里,響水就應該是“坑坑洼洼的破路”,不起眼的小城。
是啊!響水的確美了。
1980年,縣政府搬遷到現在的雙園路,大部分局級機關也相應在兩側建樓落戶?h城南移東擴,相繼建筑了城南大道,路面也由沙子路變成了水泥路,進而換成高檔的柏油馬路。
縱橫相間的道路,加快了人流、車流、物流,給響水插上了騰飛的翅膀。熱血兒女走出響水,探尋大千世界,外來人口也從這條路上進入響水,帶來信息,注入活力。
響水的路通向了遠方!
20年前,黃海農場的一位食堂師傅在縣城迷了路。那一年,發生了龍卷風。我們去調查災情,中午在七分場用餐。閑聊中,食堂師傅說響水縣城變化太大了。他說 :“送女兒上大學回來時,竟然找不到回家的路了。”我說你可能好久沒去過縣城了吧。他用濃重的泗洪話說:“哪兒,上個月我還去縣城辦事的哩。”
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”路就像道德經中所說的一樣,循環生象。有路就有車,有車就有人,有人就有房,有房就有街道、小區、都市,就會形成一個個紛繁的世界,路是經濟繁榮、騰飛的翅膀。
改革開放以來,響水經濟繁榮,人口劇增,新縣城的框架已經拉開,美麗的藍圖正在描繪。北起灌河,南至西出口,東到小黃河,西止黃響河一大片區域,都在縣城規劃范圍。容納30—60萬人口的新興城市,正在蘇北崛起。
有路就有房。高樓崛起,鱗次櫛比。潤生廣場、百匯廣場、中央花園廣場、城南新村、糧貿小區、怡園小區、清華園、東方花園、御景豪庭、陽光雅居、亞美國際等新城市廣場、小區住進千家萬戶。
路,在拓展延伸,八縱八橫的道路已經形成。
今年,我和老伴迷了路。5月份,去醫保中心辦理手續,走長江路上黃海路再到雙園路。一打聽說辦公地點搬遷到新建的市民廣場。愛人性急,帶我從黃海路直奔灌江路,爾后向東。我糾正說,你走偏了。應該由黃海路上金海路,然后轉向珠江路。愛人固執,非按她的路線走。我不從,老伴說走這條路,我說走那條路。于是倆人爭執了起來。一氣打賭:誰輸了,給誰一百塊錢,我說好!一言為定。
我們從灌江路到達響水湖,再向東是美麗的東鳴湖。這里寬闊的瀝青馬路縱橫交錯,新開發的小區樓房錯落有致,不知名的樹木芳香飄逸。抬望眼,湖畔新建的市民服務中心,4座長方形樓宇像積木似的直刺云霄。我們仿佛進入了一個陌生的城市,這些景象,過去只有在大城市才能看到,我倆恍如誤入了“世外桃源”。這下,我和愛人愣住了,腳下的路該往哪走?問路人說,從東三路轉北環路再繞過開源路,然后經過珠江路、淮河路就到了······兩拐三繞把我們弄的一頭霧水。正好,一位師傅說,我家就住在那里,跟我走吧。終于,跟隨向導才到達目的地。
哇塞!一個老響水街人,在自家門口迷了路。
自2000年掀起小城鎮建設以來,從204國道往東,灌河以南的廣闊區域內,建設了十縱十橫的網格化道路。大湖富邦、海悅華庭、天筑未來府、海悅·東鳴湖等30多座小區像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。短短的20年間,就新開辟了相當于20個老縣城。噫吁唏!
造成廣廈萬千間,灌水黎民盡笑顏。
羨得龍王須發捋,盛世強國甚斑斕。
有路就有名。響水因水得名,是水托起的城市。由此,路名與水有關。如:黃海、長江、黃河、淮河、珠江、灌江、通榆河等都被賦名。讓人們有過往記憶的老路:紅旗路、回瀾路、朝陽路、軍民路、德路巷、水產巷、文化巷、汪塘巷。有導向性的如:響灌路(響水至灌南)、開山路、灌河路、黃響路。有傳奇色彩的:九龍港路、桃花源路。
俯瞰響水大地,沈海高速、G228臨海公路、青鹽高鐵、G204國道、X203(海七路)、X204(雙六路)、黃響路就像七條彩練縱貫南北;S326省道、X301(響陳路)、X302(周集—陳家港)、X304(運河—大有)縣道似4只巨龍道橫跨東西;村村水泥路,網格相連,四通八達。
路的暢通,加速了人流,物流,信息流的高速運轉。“坐地日行千里”成為可能。過去,上南京開會,在沙子路上顛簸一天時間才能到達,現在坐高鐵早上走,晚上端起杯子回家喝酒。
網絡時代,足不出戶,可以在淘寶、京東等網上購物,訂購外賣。這無疑得益于四通八達的----路!沒有路,一切皆為泡影。
有路就有橋,路是橋的兄弟,橋是路的肩膀,路是橋的手臂。路是城市的血脈,噴發都市的張力,F如今:灌江口大橋、青鹽高速鐵路橋、沈海高速公路斜拉橋、灌河一橋、二橋,5條巨龍飛架南北,連接北京、上海、南京,連接“長三角”五大洲四大洋。
路是通向遠方的大道。響水的路、橋,向遠方延伸,通向世界!
一條路成就一座城,一條路富裕一方人。從這條路上,走來了德龍鋼鐵、三峽風電、國華火電、九豐生態園……
響水人民與祖國同發展,共繁榮,把昔日的“蘭考”變成了今日的小康。
腳下路在,前方希望在,回眸處愛與溫暖一直都在。
響水的路,在向遠方延伸!(文/唐樹華)
注:1、政府:當時縣革會所在地,縣城最西邊,現裕廊大橋底下。
2、小炮樓指:郵電局、工業局、五金公司3座三層小樓。
(新媒體責編:caizhuo)
聲明:
1、凡本網注明“人民交通雜志”/人民交通網,所有自采新聞(含圖片),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來源。
2、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電話:010-67683008
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:18701088869 商務合作:010-67683008轉602 E-mail:zzs@rmjtzz.com
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:北京市豐臺區東鐵營順三條2號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:京B2-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:北京京師(蘭州)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
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-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:(京)字第16597號